“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當特殊教育學院視障學生單威翔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里吟唱,為中華傳統詩詞大賽儲備積累時,經濟學院的學生和指導教師正在為“經濟人·經濟事”話劇《盛世未央》反復調整,不斷錘煉……彼時,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的智能生活輔助移動機器人等科技創新,理學院的互聯網+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FPGA技能大賽、電工電子工藝大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一項以“鑄魂”和“育人”為導向,以學科專業為依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為目標的校園文化“一院一品”品牌建設活動攪動著長大校園,讓這里洋溢著青春活力,迸發著突破的力量。









校園文化“一院一品”項目是學校重點打造的文化品牌,自今年5月啟動以來,共培育支持28個文化項目建設實施。各院部圍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示范凝聚精神力量”“競賽驅動助學風養成””展示教學實踐創新創業成果”等內容,采取“校院共建”的形式,由各院部自主申報,經黨委宣傳部審批立項,給予統籌、組織、宣傳等方面的支持,利用新媒體持續推出“一院一品”系列活動進程,挖掘比賽背后的勵志故事,以視頻、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展播。形成了上下聯動、分工負責、齊抓共推的工作格局。入選項目充分彰顯了各院部特色和學科專業特點,反映了學校推動“三全育人”、提升立德樹人水平,是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
優秀傳統文化引領 塑造青年文化自信
文以化人,潤物無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校園活動,讓青年學生在傳播實踐中親身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塑造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文學院“第六屆中華傳統詩詞大賽”項目,讓更多人在詩詞中采擷一朵芳華,奔赴詩意遠方。就像這屆詩詞大賽冠軍單威翔接受專訪時表示的,詩詞讓他身上洋溢著一種興發感動的力量,不問前路,堅持前行。

外國語學院的“中國傳統文化筆譯工作坊”實訓系列講座,以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文獻中引用的中國傳統文化等為例,從成語典故、古典詩詞等角度向學生們介紹各種筆譯方法,有200人次參加了學習,學生們在翻譯技能提高的同時深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行政學院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組織學生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黨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中通過主題演講、詩詞賞析、紅歌鑒賞與演唱、黨史故事青年說等方式予以展現,累計參與學生近400人。

國際教育學院的“國際中文日”項目,通過舉辦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研學體驗活動,帶領中外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宣講示范深入人心 激發向上精神力量
宣時代旋律,發青年之聲。用信仰的力量春風化雨,以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去打動每一個人;選樹青年榜樣,講述克服困難、拼搏向上的勵志故事,展現青年學子風采。


“那時候我最害怕的就是上舞蹈課,每天都在撕腿壓腰的痛苦中度過。但我有一股倔強——我不能做最差的!于是老師壓得再狠,我也不會去反抗,我一邊落淚一邊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一學期下來,老師都驚嘆我的進步,我也終于不是墊底的人了。”特殊教育學院聽障學生王可聞的成長經歷感動著現場師生。在這場特殊教育學院殘障大學生勵志宣講報告會上,6位殘障大學生用自己的經歷講述追夢之旅,展現出他們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在馬言馬,信馬傳馬”宣講系列項目,通過理論宣講、筑夢課程視頻分享,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學院理論學習的輻射帶動作用,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馬上開講”宣講團項目,以“學理論之思,踐初心之行”為主題進行3期馬克思主義經典讀書會,堅定了“在馬研馬”的理論自覺。

經濟學院的“黨團共建、助力學生成長成才”項目,依托“學生黨員第一書記、教工黨員、輔導員”三條主線,通過宣講、引導,加強廣大青年團員的理想信念建設。

園林學院“愛心彩虹”文化育人系列活動,以“黨員朋輩說,青春共成長”為主題,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宣講學習和輔導教育,引導學生奮發自強。

管理學院開展的“紅色旅游研學實踐”活動,通過參觀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

網絡安全學院的“網絡紅色文化傳播”項目,用“互聯網+紅色基因”筑起學生精神家園。
凸顯學科特色氛圍 匯聚文化育人合力
育人為本,應用為要。各個學院結合自身特色,多“節”并舉,以“節”育人、以“節”促智,展示教學實踐創新創業成果,用競賽驅動助力學風養成,依托多種形式縱深推進校園文化品位提升,打造具有高辨識度的育人品牌,提升育人實效。

“這些成果展示激發我們,要在未來的學習道路上刻苦鉆研,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將科技成果向服務社會延伸。”現場參觀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雙創文化節”的學生吳建雨深受觸動。展示區集中展現了學院師生近一年里的13類82件科技創新作品,這是學院展示教學成果、營造學術氛圍、發掘創新新秀的重要途徑。

理學院的“數理文化節”結合學院學科建設和文化建設,開展了互聯網+大賽、數學建模大賽、大學物理學術競賽等,貫穿整個學年。

管理學院的“科技文化節”由多項專業賽事貫穿活動始終,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提高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電子科技文化節”從學科競賽、科技展覽到實驗室開放,60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體現了學院的學科建設和培養理念,激發了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探索。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IT科技文化節”包含了科技、競賽、社團和公益4方面活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和掌握IT知識,培養科技前沿意識,拓寬眼界視野。

經濟學院的“經濟人·經濟事”話劇展演項目,為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平臺。


音樂學院的“星期音樂會”“‘星耀長大’草坪音樂匯”項目,通過實踐演出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舞臺表演能力。


行政學院的“模擬政協提案大賽”項目,全校共有13個院部800余名同學參賽,提交作品216項,在全校范圍營造出“走進社會,關注國事”的文化氛圍。“12·4國家憲法日主題教育活動”,提高了廣大師生的憲法意識和法治素養。


特殊教育學院“有愛無礙 攜手同行”殘健融合校園文化系列活動,通過手語技能大賽、融合誦讀大賽、趣味運動會,讓全校500余名學生參與其中,營造了良好的殘健融合校園文化氛圍。

文學院的“心目劇場無障礙影像社團系列活動”借助電影藝術為視障學生的世界帶去豐富的“色彩”體驗,實踐了無障礙融合教育美育新模式。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食品文化節”現場展出了包括酸奶、飲料、烘焙、功能性食品等30多種創意產品,大部分產品基于師生的創新創業項目或專利。

美術學院的“藝術繪”包括教學成果展、大型主題展、創新創業、學科競賽、志愿服務、藝術風采等,以練促賽、以賽促教。

啟明學院的“中韓文化交流暨專業實踐展”,展示了中韓文化交流與專業實踐成果。

體育教研部聯合校工會舉辦的“健康你我,活力長大” 教職工趣味運動會,通過健身活動強化團體協作精神。

繼續教育學院的“求學圓夢”計劃,提升了我省一線職工、產業工人、農民工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及文化素質。
傳承發展學院精神 打造“雙課堂”新模式
一脈傳承,久久為功。以“一院一品”為標識的學院文化品牌建設,經過積淀和發展,傳承和創新,已經成為學院教育引導、文化熏陶、實踐養成的推動力,構建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深度融合,拓展了育人邊界。
管理學院連續開展12屆的“科技文化節”,以文化節為契機,培養創新精神,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條件,搭建平臺。
理學院延續了11屆的“數理文化節”,在數理中學會創新,在數理中汲取力量,將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相結合。
音樂學院演出了267期的星期音樂會,始終秉承“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是學校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的模式創新,也是音樂教學課堂的延伸與拓展。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舉辦了9屆的“食品文化節”,以實踐充實育人課堂,以美育提升文化品位,推進教學改革。
推出了6場“經濟人·經濟事”話劇的經濟學院,把話劇展演從2016年創建的“雙課堂”活動做成學院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四位一體”深度融合育人的有效載體。
文學院承辦了6屆的“中華傳統詩詞大賽”,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舉辦了5屆的“雙創文化”都有效提高了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打造了實踐育人和科研育人的重要平臺。
園林學院的“愛心彩虹”系列活動,從1992年延續至今,31年來“為愛心而懂得奉獻,為彩虹而學會傳承”,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有人說,“大學的空氣也是養人的”,這種滋養正是源于大學活躍的氛圍、前沿的文化,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大學帶來了蓬勃朝氣,也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
滴水穿石,壘土成塔。在一個個項目中,在一屆屆傳承中,長大持續推進校園文化“一院一品”品牌創建,打造了一批融思想性、實踐性、專業性、藝術性為一體的校園文化品牌。
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以“三全育人”為路徑,充分發揮“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堅持以育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守正創新,著力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入推進文化育人工作,在充分挖掘校園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提升校園文化內容產品生產,集中優勢資源精心打造一批叫得響、講得出、記得住的文化品牌,筑起長大精神家園,在新的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